1. 首页 > 手游资讯

深海9亿能回本吗(大失所望 深海项目

作者:admin 更新时间:2024-09-13
摘要:深海9亿能回本吗不会春节档上映的电影《深海》,高投资4亿元,最终票房创下约9亿元,净亏损近亿元。票房亏损已成定局。《深海》讲述了2045年,人类世界面临着来自大海深处未知生命的毁灭性攻击,一批由深海意...,深海9亿能回本吗(大失所望 深海项目

 

深海9亿能回本吗

不会

春节档上映的电影《深海》,高投资4亿元,最终票房创下约9亿元,净亏损近亿元。

票房亏损已成定局。

《深海》讲述了2045年,人类世界面临着来自大海深处未知生命的毁灭性攻击,一批由深海意识觉醒者组成的特殊兽兵战士,将代表人类进行反击。

人类在一场争取存在的权力的战争中,反思着存在的价值。

动漫电影《深海》虽然备受关注,但在春节档的激烈竞争中却表现平平。

导演在直播中透露,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较高,需要达到12亿票房才能回本。

然而,目前的票房表现和上座率都无法满足这个要求,回本的前景不容乐观。

  尽管国漫电影在市场上的份额相对较小,但随着优秀作品的不断涌现,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关注这个领域。

《深海》走文艺温馨路线,也有不少作品凭借着优秀的品质和口碑获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。

大失所望!80亿票房刘德华只分到1%?连《深海》日票房20%也没有

春节档收官了。


战绩喜人:


票房80亿,观影人次1.6亿,破了历史纪录。


但对影迷来说,始终耿耿于怀。


史上最热闹春节档,居然撤了一半。


2月14日《我们一起摇太阳》宣布要在初五后退出,暂定于3月30日清明档再映。


2月16日,《红毯先生》宣布“沟通失败”,但什么时候再聊呢?


仍属未知。



之后,其余两部动画电影也宣布撤档,这让喜气洋的春节档,瞬间变得凄凉。


对此有人嘲讽:打不赢就跑,还不是要圈钱?


也有人愤怒:大鱼吃小鱼,就是不公平。


分析撤档潮,确实不容易。


不仅因为罕见。


更因为:


在一片红火的数据中,我们越来越难看到真相了。


所以今天。


请允许Sir给这个“史上最热闹”春节档,沥一沥水。


01


截至大年初五。


《红毯先生》和《我们一起摇太阳》票房均未破亿。


放在总票房80亿的春节档,占比都只有1%。


△ 来源:灯塔专业版


很多人说,这是好片遇上了错的档期。


比如《红毯先生》讲贵圈荒诞,普通观众根本“看不懂”;而《摇太阳》讲的是抗击疾病,观众不太会当作春节档首选。


但题材的小众,无法解释票房的反常。


因为过去的春节档,就算是再“非主流”的电影,只要口碑过得去,都不见得被挤压成这样。


最早突破春节档常规调性的是2018年的《红海行动》,战争场面流血断肢,但依然票房大爆;去年春节档程耳的《无名》同样


春节期间,《无名》《深海》的日票房,能达到《红毯》和《太阳》的5倍以上。



事实上,不是《红毯》和《摇太阳》选错档期。


因为对好片来说,争取春节档,并不是瞎凑热闹,而是符合市场经验的选择。


那为什么过去经验,今年就失效了呢?


在捷报频传的泡沫中,是时候看清真相了:


首先,是影院的生存更不确定,排片更谨慎了。


据《毒眸》报道,在以山东东营为例的三四线城市,《红毯先生》和《摇太阳》从大年初一开始,排片就受到了严重挤压。



对小城市来说,大规模返乡的春节档,比其他任何一个档期(包括暑期、国庆)都更重要,收入占了全年三成以上。


所以影院经理为了保证收益,必须把场次都让给上座率更高的电影。


也就是符合节日氛围、热度已经爆棚的头部选手。


所以即便不撤档,或许《红毯》和 《摇太阳》,本来就没机会出现在小城市影院。


另一个关键原因。


则是今年的观影人次迎来了增长天花板。


观影人次1.6亿,似乎很威风,但其实跟计算方式有很大关系。


春节档票房是按放假天数算的。


过去的假期是从除夕到年初六,但电影都是初一才上,所以基本相当于只算了6天。


今年除夕不休假,算法则是初一到初八,所以整整则多了2天。


据一名小红书博主@BENIEAL计算,如果把换成年初一到初六,今年春节档的观影人次实际是1.3亿。


什么水平呢?


比不上2018年的1.44亿、2019年的1.31亿,和2021年的1.6亿。


那也比去年好?


但必须考虑客观情况:


去年的电影都比较长,能排的场次比今年少了30万。


△ 来源:小红书博主@BENIEAL


再对比上座率,今年春节档是32%,去年为38%,2021年则是43%,几乎是逐年在下降。


头部电影的讨论度太高了。


高到让人误判,春节档仍是百发百中的票房灵药。


但观影人次的负增长、上座率的下降,都在告诉我们:


今年春节档,远不如想象中那么欣欣向荣。


就像房价跌的时候,先卖不出去的总是三四线城市。


同理,当春节档大盘不理想,最先被牺牲的肯定是腰部、尾部影片。


2021年,《你好!李焕英》50亿,《唐探3》46亿,瓜分了春节档票房的8成,这是春节档首次出现“二八效应”。


但尽管如此,奇幻动作片《刺杀小说家》、小众文艺向的《人潮汹涌》,都能达到10亿和7亿。



哪怕是观影人次更低的2022年,《喜羊羊与灰太狼》都能收获1.6亿。



何况,《红毯先生》豆瓣6.8,宁浩、刘德华对30岁以上群体来说,仍有强大的号召力;《我们一起摇太阳》豆瓣7.9,虽说没有顶流,但题材也是瞄准了年轻人。


当这样定位准确、口碑过硬的商业片,都会无法回本、被迫撤档。


这已经说明:


春节档,不灵了。


这不再是躺平就能分到肉吃的档期。


甚至可以说。


它已经成了竞争最惨烈的修罗场。


用《飞驰2》的话来说,是“旱的旱死,涝的涝死”


02


早在8部影片定档时,主流媒体就发文说,这是史上最热闹的春节档。


但仔细辨认,未免言过其实。


8部春节档电影,3部是动画。


其中,撤档的2部动画都是中小成本,质量实在普通,受众也和《熊出没》高度重合,并不是像《深海》那样能吸引自来水、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。



其余5部真人电影,虽然口碑都不错,但题材却惊人的趋同。


未看见《流浪地球》《刺杀小说家》等明摆着的特效大片,都是中小体量的故事片。


除了疫情爆发的2020年,这种情况过去五年都没有过。


对比去年春节档。


由于疫情的短暂积压,定档的7部电影,题材没有一部是重合的。


《满江红》悬疑喜剧,《流浪地球2》科幻大片,《交换人生》爱情喜剧,《无名》谍战动作,《中国乒乓》真人体育。


就算是动画片,都有调性和受众各有侧重的《深海》和《熊出没》。


今年的春节档,可能是对题材包容度最低的一届。


不再出现逆袭的黑马。


因为头部影片,都是为春节档量身打造的“产品”。


只要辅以不出错的营销、宣发,就不可能再有其他电影的位置。


再进一步分析。


今年的春节档电影,为什么都往喜剧方向宣传?


《飞驰人生2》喜剧成分是比较多的;贾玲的《热辣滚烫》,虽然喜剧演员多,但其实泪点比笑点多;《红毯先生》更贴近宁浩早期作品的严肃荒诞,算不上通俗喜剧。


还有《第二十条》。


电影更重要的底色,是社会批判、案件改编。


但这些标签,完全没有在前期宣传中出现,反而是相当保守地打出了“我爱我家”的标语。


尽量包装成合家欢。



但前期宣传又没有释出多少搞笑片段,反而重点渲染赵丽颖的苦情戏,导致观众没有确定的观影预期,排片和票房一直垫底。



直到假期结束,凭口口相传的“现实关怀”,实现了票房逆袭,目前已反超了《热辣》和《飞驰2》,晋升日冠。



如果《第二十条》在早期宣发不是主打喜剧,而是往现实批判的方向发力,那么效果?


现实可能很骨感。


排片说不定更虐。


春节档的膨胀,伴随着电影的萎缩。


大家越来越趋于去电影院消费一种和节日有关的氛围。


而不是欣赏电影本身。


今年跨年的《一闪一闪亮星星》推出下雪场,话题火爆。


票房超过7亿。


可一旦过了“时令”,还会有人



如果说前几年,大家在看电影的热情膨胀,不满足于清一色年夜饭式的春节档,呼吁更多不同风格的电影在春节调节口味。


那么现在,则又颠倒过来。


或许不是需求变了,而是观众也换了一批人:


变成了更


所以难怪。


今天的创


为了安全着陆。


只能保守地将“喜剧”元素放在最显眼的位置,藏起真正的锋利。


03


其实《红毯先生》去年就曾定档11月,后面改档1月,最后才下决定在春节档上。


一个是因为,电影投资高达2亿,预计8亿才能回本。


但去年国庆档到今年春节档之前,影院上座率都相当低迷。


哪怕是《海王2》《涉过愤怒的海》这样的年度重磅,最终票房都只有3亿左右。


所以《红毯先生》选择春节档,某种意义上,也是无奈之举。


目前,《摇太阳》宣布将定档清明。


大家都说这才合适:


一个探讨死亡话题,激发生活力量的题材。


这个结论看似没有问题。


但过去我们对市场的期待,并不是这样。


我们会批评节日档期的过度拥挤,呼吁质量过硬的影片,选择在冷门档期上映,盘活市场。


就像2022年春节档。


当《长津湖》作为主流大片,碾压性拿下票房冠军,而其他“凑数”的电影被挤到了边缘地带。


当影院的生存愈发焦灼,好片不敢在非节日上映。


贾樟柯,曾为这种不健康的市场结构发声:

这几年的电影,成功的类型过于单一。

比如我们太过于依赖档期,电影作为一种便宜的、常态化的娱乐消费,以前观众可以每周看一两场,现在变成只有春节或者热门档期才会去看,这是不正常的。


其实《红毯》和《摇太阳》选择在春节档上,既是为了票房,也是想给行业开个好头。


宁浩说,档期是被塑造的,我不相信春节只适合合家欢,应该给观众看点不一样。


韩延也说,我认为电影适合在任何一个档期上,市场应该有一些差异化。


过去一年,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高达550亿。


前十位没有进口片的位置。


这是文化彻底自信了吗?


仔细看:


观众规模,对比2019年下降了近6亿,甚至比不上间歇性封控的2021年。



这么大的缺口,到底是为什么呢?


或许就是宁浩和韩延说的的“差异化”。


对成熟导演来说,为节日档期“定制”产品不难;将投资的大部分,花在更能刺激票房的营销上,更不难。


但如果我们的市场,所有人都只敢成为产品经理,只想着迎合大众嗨点、批量制造一次性消费品,而不再追求创作的开拓。


那么电影的未来,又会通向何方?


今年春节档,《热辣滚烫》以一骑绝尘的热度占领舆论中心。


这当然是宣发的成功,也是贾玲的个人魅力。


但让Sir感到危险的是:


当回到电影,我们的评论空间,怎么越来越小。


电影创


他们兼顾的事情太多,比起搞创作的手艺人,更像焦头烂额的小老板。


市场、审查、档期……全部都要考虑好,一子错,则像《红毯》和《摇太阳》那样,满盘皆输。


电影观众不自由。


我们走进影院,未必是被电影吸引。


更多时候,只是在为信息茧房、社交货币而买单。


看什么,什么时候看,能不能看完整版,都无法由自己决定。


当你真金白银买了票,想维护常识,呼吁良好的观影环境,还会被说成“高高在上”。


电影院不自由。


最难的时候过去了。


可生存仍然没有着落:


在没有节日、票补、返乡潮的日常里,上座率低得可怜。


为了生存,没有人再为艺术发电,更多的排片,要让给财大气粗的头部电影。


甚至影院也要开拓业务了:球赛直播、午休服务……


我们越来越不理解:


为什么看似形势一片大好,但就是无法回到过去?


许多电影引进了,又好像没引进。


你无法及时了解到它们的动态。


更不能再无所拘束地谈论它们。


你还在意电影。


但电影的表演、审美、故事,变得越来越最不重要。


比起这些。


谁能占领火爆档期。


谁敢砸钱争取排片。


谁更懂传达主流意志。


才是一部电影能曝光、被嘉奖的理由。


今天Sir不仅想为撤档的《红毯先生》《我们一起摇太阳》打气。


希望它们都在合适的档期,找到心意相通的观众。


同时也希望。


有一天,我们的市场,不再被好大喜功的赞美淹没,容得下忠言逆耳的批评,和一切基于创作而不是正确,让电影回归电影的言论;


有一天,我们的电影,不再是闭门造车的狂欢,可以扬帆起航,开放地参与全球竞争、共同进步。


最后。


请允许Sir改造一下,一位导演在柏林电影节说的话:


愿我们无法被封锁的思想。


还能抵达每一个尊重电影、珍视电影的人。

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

编辑助理:老板娘没有假期